人總是羨慕自由的小鳥,因為想象自己身有彩翼,可以飛到每個想去的地方,也羨慕天空有足夠大的疆域,沒有高樓大廈的容身之限。
飛翔解決了在地表的基礎規則束縛:重力,這就是人對自由的第一印象。自由總是要沖破一些藩籬,沖破一些阻礙或束縛。
若干年來,人們期待的自由從肉身到精神信仰,從信仰到生活之細小行為。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加密貨幣世界的自由。
當我第一次使用比特幣和以太坊時,驚訝其如此的easy,拿到一個地址,我可以完成任何支持比特幣和以太坊支付的交易操作。我驚訝它的輕便,甚至因為“過于輕便”而懷疑其安全性、可靠性。(當徹底理解其能力,懷疑隨即消失。)
我所面對的驚訝,也徹徹底底成為了我開始理解加密貨幣的“自由之鑰”。很多人亦如此,但這僅僅是加密世界可以“部分實現金融自由”的一部分,因為金融并非全是金融,在加密世界里,自由都圍繞著無需許可展開,開放的理念誕生著越來越多的實現形式。
定義自由
今天我們的商業,一家公司,當你的用戶量不斷增加,會不斷觸及更宏觀的模型,你的產品所承擔的責任與價值,將不再是產品,會有更多人文的意義。這也就是為什么做商業產品要弄懂這些看似泛而又泛的詞匯釋義,自由這個詞也是其中之一。
從加密貨幣誕生后,就一直有各路從業者一直在談論金融自由、貨幣自由。CoinDesk Research曾對加密社區組織進行了一份傾向調查,調查顯示9%人是社會主義者,27%的人是自由主義者,9%的人是溫和派,21%的人是保守派,24%的人為自由放任派,8%的人為無政府自由主義者,3%的人為虛無主義者。很明顯的,其中最大的占比類別是自由主義者,這和加密貨幣的調性很貼合。
人們追求自由的腳步在若干年來一直未停歇。因而對自由的定義已經很深刻。
自由其實已經上升到了一個哲學(political philosophy)概念,定義表示,在這個條件下人類可以自我支配,憑借自身意志而行動,并為對自身的行為負責。學術上對于自由概念則有不同看法,認為在對個人與社會的關系認識上有差異。
“自由”在中國古文里的意思是“由于自己”, 就是不由于外力,是自己作主。在歐洲文字里,“自由”含有“解放”之意,是從外力制裁之下解放出來,才能自己作主 。
金色午報 | 2月14日午間重要動態一覽:7:00-12:00關鍵詞:人民網、Voice、百信銀行、美國
1. 人民網:科技戰“疫” 人民在線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版權保護
2. Voice:已與受信任的第三方供應商合作以安全驗證用戶身份;
3. 學習時報:建議加大數字貨幣的試點工作;?
4. 美聯儲委員:美元數字化有助于保持美元在全球貿易中的優勢地位;
5. 人民郵電報:區塊鏈等數字技術在抗擊疫情中大放異彩;
6. Fcoin官方公告:用戶收到驗證碼后即賬戶資產核對完成 可以收到提現幣種;
7. 美國安全公司:去年以來朝鮮的門羅幣挖礦規模增長了至少10倍;
8. 百信銀行已落地首筆區塊鏈貸款;
9. 2015年以來情人節當日BTC ETH XRP的日均回報率超過3%。[2020/2/14]
據統計,思想家對“自由”的定義有200多種。所以,薩托利(Giovanni Sartori)說“自由是一個變色龍似的語”。而亞瑟·叔本華在《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里為自由的概念定義了三種自由:自然的自由、智力的自由和道德的自由。這三種方式基本囊括了加密貨幣的自由釋義。
自然自由,可以理解為空間自由。智力自由,可以理解為例如文學自由之類在自然自由之外的自由。當社會制度深化,還有出現道德自由,可以理解為意志的自由。
三種形態都是依據人的身份和組織形態發展而成。在歷史上,因自由信仰出現的浪潮很多,例如文藝復興、自由文學、批判主義,這些都偏向于人文哲學或社會學。
而當科技浪潮席卷全球的幾十年中,科技一直為自由浪潮形成助力,在科技圈爆發過自由軟件、開源軟件浪潮,還有早期的互聯網浪潮以及如今的加密貨幣浪潮。
這時,從自由的社會定義轉而折射到技術愛好者們開發的產品之上,對于世界的暢想,對于規則的理解,對于處世的應對,全部都集于產品上。
所以,當加密貨幣已經在全球擁有幾百萬愛好者,有數萬名開發者,幾十萬名從業者,擁有這樣的規模時,我們理應相信大部分人都能在加密貨幣的世界收獲自己想要的。
互聯網與開源浪潮
在技術發展的世界里,自由兩個字的釋義總是那么直接和簡單。因為它并不像理論哲學的論證那樣復雜,用一個詞同樣可以詮釋,那就是Open,可以說,開源、開放是技術世界里,從業者對于自由的最好釋義。發展之路也是如此的。
分析 | 金色盤面:BTC大漲之后面臨技術背離:金色盤面綜合分析: BTC在夜盤持續走高,BITMEX永續合約XBT-USD創出反彈新高7298美元,之后開始回落,目前4小時K線圖顯示,MACD指標產生背離現象,如果多頭不能持續維持價位在7200美元之上,將面臨技術背離帶來的調整壓力,短線建議投資者注意做好風控。[2018/9/2]
1989年蒂姆伯納斯開發出全球第一個web服務器和客戶機,這個發明被命名為“world wide web”,也就是我們常用的“WWW”。這是整個互聯網的開端。1991年蒂姆伯納斯他向世界公布了萬維網的源代碼,打通和開放了整個數據信息系統,人人都可以上萬維網,并且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成為萬維網的分支。互聯網的自由開始于此。
此前的22年中,自由是在開源軟件中詮釋。1969年,AT&T貝爾實驗室的工程師開始開發 UNIX。此后的10年,UNIX在學術機構和大型企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依靠的是AT&T?公司以低廉甚至免費的許可將UNIX源碼授權給學術機構做研究或教學之用,1979年UNIX的版本V7開始,不再將UNIX源碼授權給學術機構,開始商業化,但這短暫的開放對開源軟件的意識形態起到了奠基作用。
1984年,理查德·斯托曼(簡稱 RMS)發起了GNU項目(GNU's Not Unix! 的遞歸縮寫),目標是創建一個完全自由且向下兼容 UNIX 的操作系統,自由軟件這一現代概念就此誕生。隨后,GNU的真正含義開始變得清晰,其重要性體現在項目承諾所有的源碼都能自由使用。
自由軟件熱潮
GNU的成功釋義,也有一個外部保護,因為RMS意識到僅通過編寫和分享GNU代碼是遠遠不夠的。于是,他建立了自由軟件基金會(簡稱FSF)來協助該計劃。FSF幫助創建了保護GNU和其他自由軟件項目的法律和制度框架。
隨后的開源軟件,成為了助力互聯網的飛速工具集,這其中經歷了1991年Linux 內核的誕生,以及影響自由軟件發展至深的1998年開源峰會 (Open Source Summit)。
金色財經現場報道 V神:市場狀況不好的話做的所有事都是錯的:金色財經6月3日現場報道,在今天的以太坊技術及應用大會“探索-以太坊與行業生態”圓桌討論上,V神說:“把項目發布給公眾可能沒有那么大壓力,最有壓力的是管理社區的預期,因為社區對價格非常敏感,不管你做什么,市場狀況不好,你做的所有事情都是錯的。”[2018/6/3]
1998年Open Source Summit
1998年2月3日,資深黑客 Eric S. Raymond 邀請了大約十幾個自由軟件社區的著名成員一起開會(RMS 沒被邀請),希望可以促使更多公司能夠理解黑客社區早已行之有時的開放式軟件開發流程的獨特優勢,使這種先進流程能夠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Eric S. Raymond 認為,RMS和FSF在推動自由軟件的時候,受意識形態的影響太深,與現實脫節。Raymond和他的追隨者認為,為了自由軟件盡可能大范圍地取得成功,他們應該側重于提供源代碼的實用價值,而不是過多的涉及共享和道德的哲學原則。
從此,與會者決定使用“開源軟件(open source software)”來代替“自由軟件(free software)”,以推廣開源這一概念,讓大眾更清晰地明白其與自由軟件之間的差別,并以較少的意識形態方式來傳遞價值。
這是尤其關鍵的一個契機,在近30余年的自由發展中,技術第一次經過社會法則的融合和修正,對于法則的融合,自由的釋義被嵌入開源軟件的地基中,規則內的自由,成為更合理的自由。
隨后,開源一發不可收拾的成為了技術界的主流,1999年8月11日,紅帽公司正式上市,成為第一家開始公開交易的開源公司,這是自由和開源軟件具有商業意義最有力的證明。
在隨后的10年內,更適合開發者使用的Ubuntu誕生,移動端的Android操作系統也應時而生并迅速爆紅。
而將開源更為標準化的,是GitHub。
GitHub使開發者能更方便地參與開源項目,為開源項目貢獻,任何人都可以輕松提交自己的代碼,并在GitHub上托管自己的開源項目。如今幾乎所有開發者都把自己的代碼托管在 GitHub上。
金色財經獨家分析 強調“共識”的區塊鏈行業應避免各自為戰:隨著區塊鏈行業日益壯大,要求行業標準的呼聲正在加強。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信軟司透露,2018年將從組織建設、標準體系、重點標準等七個方面推進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標準化工作。按照“中國制造2025”的有關要求,將持續推進云計算和區塊鏈等領域標準研制工作。支持在區塊鏈參考架構、數據格式規范等方向發布系列團體標準。金色財經獨家分析,“共識”是區塊鏈思想的核心,然而目前的情況是各細分領域之間有自己單獨標準,并未實現廣泛的技術交流和模式的溝通。幣圈、鏈圈各自為戰的現象還比較普遍。當前,有必要共建區塊鏈基礎設施,并明確共建生態系統的需求。北航數字社會與區塊鏈實驗室主任、國家大數據綜合實驗區區塊鏈互聯網實驗室主任蔡維德預計,三年后可能就能出現區塊鏈集團、區塊鏈帝國以及區塊鏈聯合國。相應的交易規則、治理法則、帝國法律、跨境交易、自治協議等等都會應運而生。然而無論是集團與帝國,都需要更加明確的溝通機制,以共識實現互通。[2018/4/16]
Github早期截圖?
開源軟件發展的五十余年,和互聯網發展的三年余年中間交集深化,相互促進和發展,互聯網給了開源軟件一片沃土,但互聯網的發展,雖然是遵循著開源與自由規則、初衷,但實際的樣子并非眾人期待。
就像萬維網的創立,如此博大的開源夢想,但如今提及互聯網應用,卻因為用戶大面積分化,由開放的格局變成了一定的私有。
這其中是開放協議和私有協議的變化。著名自媒體作者霍炬老師曾寫道,“正如最早的通訊協議的開放,人們在互聯網上主要使用開放協議,我們用電子郵件傳遞消息,用IRC/Gtalk(XMPP)聊天,用瀏覽器上網瀏覽信息,通過鏈接把各種資源連起來。智能手機的興起至少殺死了IRC/XMPP這樣的即時通訊協議,部分消滅了HTML/URL這種互聯網基礎協議。”
其原因在于手機端的通訊方式不同于互聯網的分布式,為了提升手機使用效率,最好的方式是利用私有化協議,而這恰恰“殺死”了開放協議的發展形態。
金色財經訊:美國副國務卿:區塊鏈技術可以減少浪費,將為美國國務院節省數十億美元。[2017/10/16]
互聯網企業賴以為生的智能手機用戶,在多年的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中,為了使用而不得不放棄了安全、隱私,霍炬總結到,“互聯網的發展充分使用了人類“懶惰”(此處無貶義)這種特質,形成了今天這樣的商業模式”。
細思極恐,加密貨幣以及區塊鏈行業的發展,是希望解決這個無法擱置的恐懼。
加密世界的開源與自由
加密世界的自由是怎樣的呢?這也存在一定的恐懼歷史,那就是對暗網的理解。
暗網是通過洋蔥瀏覽器才能進入了網絡,匿名性質與加密貨幣支付是常態。因此,也就成了大量的非法交易的區域。
進入暗網的通道Tor
而這些并非加密貨幣信仰者以及區塊鏈從業者的目標。比特幣則指向的是金融交易自由。以太坊的目標是世界計算機,EOS的目標是操作系統。
我們所理解的加密貨幣自由,是一個在固定網絡和基礎協議規則內建立的自由區域,這個區域的自由,是將一些規范都利用基礎的協議和偏向宏觀模型的設計加以保護、保護的是對于自由形態的拓展。
如果我們把加密貨幣的能力定義為一片趨向自由和開放的領域,那給予這個領域開放特性的核心,就是無需許可。
無需許可對定義的理解,是對于系統開發而言的,進入系統有需要訪問權限要求和無需要求兩種形態,基于無需許可就可以進入的系統,從定義上就是開放的,而開放也就意味著所有的設計都是與開放模型相關,而非定向實現某些目標(例如平臺付費)。
這個意義就像是,在PC互聯網時代,我們想訪問一個網站,大部分的網絡設置都是開放的,隨意訪問,而對于某些會員制的要求,或者對訪問方式有要求的網絡,就需要基本的變化,例如必須注冊,例如有瀏覽次數限制。
當一個網站開放訪問的時候,就要面對瀏覽量的變化,而瀏覽的暴增也成為了一定的攻擊方式。對于那些有瀏覽限制的網站,面對攻擊的處理方式不同。
對于加密貨幣網絡來說,自由的訪問,就意味著要面對自由帶來的攻擊風險,但我們暫且相信大部分時候都是正常的。
在開源軟件的定義里,有一條是不管出于任何目的,都可以自由運行程序,自由研究運行機制,按需求自由修改,自由傳播副本,自由更改之后公開發布,造福社區。
開源社區的形式和加密貨幣的治理方式如出一轍。
加密貨幣建立基礎網絡之后,提出總目標,而基于相應的開源軟件,建立起社區,通過基金會的形式扶植開發,扶植生態項目,最終造福整個生態,讓生態內的用戶有所用。
我曾經讀過一個文學期刊的介紹,理解上,算是對開源社區有一定解讀意義。這本期刊的名字叫《文學自由談》,其介紹是這樣的:
《文學自由談》是一本努力表達文壇民意的刊物,一本充滿激情的刊物,一本由名人奠定品牌、由非名人保持銳氣的刊物,一本有眾多大知識分子與眾多小知識分子自費訂閱的刊物。其選稿標準遵循“六不”思路,即不推敲人際關系,不苛求批評技法,不著眼作者地位,不體現編者好惡,不追隨整齊劃一,不青睞長文呆論。
這段介紹的關鍵,在于“六不”思路,看似是束縛,其實是自由,因為人的社會原則和理解,出現了我們前文所說的智力自由和道德自由,而在所有的社區里,深受束縛的反而并非原則,而是輿論。
所以為了更好的實現社區的治理,需要在良好的治理方式上實現自由。加密貨幣社區都禁止暴利辯論。暴力辯論的發生會造成分裂,會體現出自由的另一面:混亂。
我曾編譯過以太坊社區發布的一篇提倡非暴力辯論的文章。內容是這樣的:
2019年2月20日晚間,以太坊社區開發者Maria Paula Fernandez與110余位全球的核心開發者聯合發布了公開信,公開信表示,貢獻者和社區都需要努力實現更健康的討論實踐,并保護彼此免受威脅和暴力。
原文中有這樣幾段話:
我們一次又一次目睹了生態系統成員受害。很多行為阻礙了公開討論,例如人肉,暴力威脅或賄賂不同意的人。就在上周,我們工作最長時間的貢獻者之一,也是G?rli測試網的推進者Afri,收到了大批Reddit用戶的言語暴力,他發出的幾條推文變成了威脅,黑暗和劇,因此被迫進入了風暴中心。在這種強烈壓力下,為了保護自己和家人免受來自未知互聯網用戶的威脅,他決定辭去以太坊核心開發者的職位。
雖然我們承認Afri的推文的意圖是挑釁性的,但這些是以個人身份發表的意見。雖然投訴是有效的,并且其中許多是頗為尊重的提出的,但以太坊社區中的其他人聲稱他參與了陰謀,要求他立即辭職,甚至還發出個人威脅。
當任何貢獻者(無論是開發者,社區建設者還是其他人)受到攻擊,恐嚇并故意使其感到不安全時,這會讓言論自由變得令人沮喪。
作為許多項目背后的貢獻者和工作人員,以及那些尋求建立更好系統的人,都認為這些行為遠遠超出了可接受的辯論標準:無論在什么情況下,對一個人的幸福生活產生威脅都是不合理的,我們拒絕加密社區中的這種傷害。
我們也相信以太坊社區重視自由,言論自由和隱私,但最重要的是,它重視對所有人的基本尊重,并尋求和建立相應的制度來促進和激勵這些價值觀。
通過公開信,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加密社區的生態特點與難題,對于自由社區的治理,已經并非技術可以實現,而更多的是通過投票決議,而讓所有人產生共識,并決議。
但這是因為開發者社區的治理,其中一定是關于人的管理,因此難點在此,但單獨對于網絡而言,開放和自由是被寫在協議中的。
從理解上看,只要可以連接網絡,就可以進入以太坊網絡,而只要安裝下載了以太坊錢包,就可以開始以太坊的轉賬交易,我們看到的以太坊系統內生長的產品,都是建立在以太坊開放的網絡客戶端、ABI、API以及ERC協議之上的。
在這個生態內,以太坊通過挖礦建立了網絡,通過智能合約和虛擬機實現了定向編輯,通過ERC協議將資產交易變成了輕松可以實現的事情。
這些都是搭建基礎規則和設施的貢獻,開放之后,自由的選擇將是開發者的任務,因此我們看到了Metamask、Uniswap、MakerDAO、dYdY等優秀的產品出現,而這些實現,都只需要以太坊的一個地址,這是將業務與現實身份放進了兩條軌道里,實現無需相關聯系就可以運行的邏輯。
基于加密網絡的生態業務示例
可能有些人會認為,這樣無法實現與現實的接軌,一旦涉及我們的現實生活,行為人的需求會需要相應業務與行為人信息綁定,也就意味著在你擁有的地址內一定會有相關信息與地址相連。這就需要建立囊括更廣泛的自由定義。
基于信任的自由,也就是造隱私保護和完全可信下,我們實現的自由,無需匿名,無需隱藏。
基于波卡的生態項目
討論到這里,我們發現了,我們期待的自由,隨著社會的發展,在不斷更新著更細節的調整,我們適應了規則,自由就更加細膩。而對于技術的發展,當技術可以更直接更清晰的詮釋自由,是解決了更深一層的信任問題之后,我們的意識內,更信賴機器而非更信賴人。
眼下,隱私計算技術也是區塊鏈行業中開發者們尤其重視的環節。我們期待的自由,在加密貨幣到來之后,理應被詮釋的更加細膩和深刻。
當然,加密貨幣的自由另一面,是整個領域的代價,太陽之下必有影,光明與黑暗并存,但人已經適應了黑暗,并且有各種光明來對抗黑暗,所以光明的發展才是讓所有人失去對黑暗恐懼的方式。
最后,我們說回加密貨幣的自由源頭:無需許可。它代表著開放,代表著平等,重要的是在無需許可的基礎上,加密貨幣網絡的一切都由此設計,所以,一切的功能增加,都是對無需許可的深入詮釋,對自由邊界的突破。
而我們更期待的是,讓這樣的加密世界產生在社會規則內的自由規范,那一天,才是加密貨幣世界的真正革命吧!
對于投資者來說,資產流動性的特質是至關重要的,在金融&投資的去中心化世界中也不例外。同樣,流動性也是交易所長期成功的關鍵因素,它有助于構成購買&分享加密資產的基礎設施.
1900/1/1 0:00:00DeFi是流動性革命。 在傳統世界中,你購買并持有資產,希望升值。也許你在一個計息銀行賬戶里有一些美元存款,但在大多數情況下,你持有的資產并沒有“發揮用處”。在DeFi中,情況完全不同.
1900/1/1 0:00:00開篇言明,這里所提到的普通人,是對指對區塊鏈行業缺乏基礎認知,但卻有心入場的每一個小白用戶。至于普通人參與的方式,可以是投資某一種加密貨幣,或者是加入區塊鏈行業從業、創業等,亦或是僅僅只流露出一.
1900/1/1 0:00:00編者注:原標題為 《銀行業只是開始:58個可以被區塊鏈改變的行業》,但實際內容里介紹了60個行業,我們以實際數量為準.
1900/1/1 0:00:00DeFi項目安全問題頻發,預言機賽道風險該如何避免?未來預言機又將如何發展?3月22日14:00,金色財經DeFi安全專場第2場.
1900/1/1 0:00:00摘要: 對于比特幣的價值,各大投行幾乎沒有達成共識。有些銀行已經設立數字資產部門,但有些銀行則抨擊比特幣的波動性和環境影響。根據德意志銀行的一份報告,比特幣現在是世界第三大貨幣.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