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名,于三千年間沿用不輟,含義多有流變:從先秦的“中央區域”“城中”“邦國”“都城”之義,漢唐的“中土”“中原”之稱,再到近代演為與世界諸邦并列的民族國家之名,不僅詞形“中國”傳承不輟,“居中”詞義也一以貫之。
“中國”詞義的演繹,昭顯了中國人國家觀念以至世界觀念形成的歷史——從“天下中心”觀走向“全球一員”觀,這正是國人現代意識覺醒的標志。
新的一年,讓我們重新了解“中國”!
文|馮天瑜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聶長順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編輯|謝芳瞭望智庫
本文為瞭望智庫書摘,摘編自《三十個關鍵詞的文化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1年8月出版,原標題為《中國》,原文有刪減,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1
“中國”得名
“中國”一詞較早出現于周初。1963年于陜西省寶雞縣賈村出土的西周早期青銅器“何尊”,尊內底鑄銘文122字,記述周成王繼承武王遺志,營建成周,銘文轉述武王廷告辭云:
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于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
,由此統治民眾。)
2022年1月26日,“何以中國”展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行,觀眾欣賞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西周文物“何尊”。圖|中新社
這是迄今所見首出之專詞“中國”,意謂“天下之中央”。此“大邑商”指商朝,因居中原,又稱“中商國”,簡稱“中國”,甲骨文學者胡厚宣說:“商而稱中商者,當即后中國稱謂的起源。”
故周武王稱自居“中國”,是對商代即“中國”的承襲。較早的傳世文獻《尚書·周書·梓材》亦有“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于先王”的用例,《詩經》《左傳》《孟子》等先秦典籍也多用“中國”一詞。
Succinct宣布關于構建Optimism遠程靜態調用概念驗證RFP的申請已被Optimism基金會接受:7月28日消息,Succinct在社交媒體上表示,其提交的關于構建Optimism遠程靜態調用概念驗證RFP的申請已被Optimism基金會接受。如果實現集成功能,將允許用戶在任何L2合約通過使用預編譯來查詢L1狀態,包括為L2上的DeFi協議讀取Chainlink的L1數據,根據L1ERC20代幣余額加權對L2進行治理投票。[2023/7/28 16:04:06]
據學者統計,載“中國”一詞的先秦典籍25種,共出現178次——作“京師”義的9次,“國境內”義的17次,“諸夏領域”義的145次,“中等之國”義的6次。
“中國”初義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師,與“四方”對稱,如《詩經·民勞》云: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毛傳釋曰:“中國,京師也。”《民勞》篇四次出現“惠此中國”,其“中國”皆指京師。戰國時孟子追述,舜深得民心、天意,“夫然后之中國,踐天子位”。
這些用例的“中國”,均指居天下之中的都城,即京師,裴骃《史記集解》引東漢劉熙之說:帝王所都為中,故曰中國。
上例為本義京師的“中國”,以后又有多種引申:初指西周京畿地帶,繼演為諸夏列邦,即黃河中下游這一文明早慧、國家早成的中原地帶。如《春秋公羊傳》載“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這里的“中國”即指中原一帶,西周時主要包括宋、衛、晉、齊等中原諸侯國,此義的“中國”后來在地域上不斷拓展,包括長城內外,北至漠河,南至五嶺、海南島,西及蔥嶺,東臨滄海的廣大區間。
此外,中國還派生諸義,如指國境之內;中等之國;中央之國;等等。
以上多種含義之“中國”,使用頻率最高的是與“四夷”對稱的諸夏義的“中國”。
如《詩經·小雅·六月序》云:
《小雅》盡廢,則四夷交侵,中國微矣。
南朝宋劉義慶在《世說新語·言語》云:
江左地促,不如中國。
諸例“中國”,皆指四夷萬邦環繞的中原核心地帶,即中央之邦。其近義詞有“中土”“中原”“中州”“中華”“中夏”“諸夏”“神州”“九州”“海內”等。近代通用之“中國”,指以華夏文明為源泉、中華文化為基礎,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
安全團隊:四月攻擊事件已共計造成超1億美元損失:4月30日消息,據CertiK Alert數據顯示,四月攻擊事件已共計造成約1.036億美元損失,其中閃電貸攻擊造成的損失約1980萬美元,Rug Pull造成的損失約930萬美元。[2023/4/30 14:35:52]
2
歷史演繹之疆域
1.疆域變遷
“中國”是一個歷史概念,其所指范域在歷史過程中不斷異動。
中華先民心目中的世界,形態為“天圓地方”,古人把“中國”安置在這個“天圓地方”的世界之中央。以周代論,“中國”是以王城為核心,以五服或九服為外緣的方形領域,作“回”字狀向外逐層延展,中心明確而邊緣模糊。
在西周及春秋早期,“中國”約含黃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域,包括周王朝、晉、鄭、齊、魯、宋、衛等地,秦、楚、吳、越等尚不在其內,至春秋中后期以至戰國,這些原稱“蠻夷”的邊裔諸侯強大起來,便要“問鼎中原”,試圖主宰“中國”事務。至戰國晚期,七國都納入“中國”范圍,《荀子》《戰國策》諸書所論“中國”,已包含秦、楚、吳、越等地。
司馬臺段長城。圖|圖蟲創意
秦一統天下后,“中國”范圍更擴展至長城內外、臨洮以東的廣大區間。班固說:“及秦始皇攘卻戎狄,筑長城,界中國,然西不過臨洮。”
漢唐以降,“中國”的涵蓋范圍在空間上又有所伸縮,諸正史多有描述,略言之,秦漢以下的大一統王朝,“中國”包括東南至于海、西北達于流沙的朝廷管轄的廣闊區間。清乾隆二十四年大體奠定中國疆域范圍:北起薩彥嶺,南至南海諸島,西起帕米爾高原,東極庫頁島,約1380萬平方千米。
19世紀中葉以后,帝國列強攫取中國大片領土,中國人民的英勇捍衛,使領土上避免更大損失。今中國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僅次于俄羅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2.“王者無外”
自先秦,已形成“天下一家”觀念,認為天子是諸侯共主,諸侯國土地皆歸天子所屬,這便是“中國”疆域的“王者無外”觀。此語初出《公羊傳》:“天王出居于鄭。王者無外,此其言出何?不能乎母也。”
支付公司Worldline開設元宇宙購物中心:金色財經報道,支付公司 Worldline 正在通過白標購物中心讓公司更容易進入元宇宙。該購物中心本周在 Decentraland 開業,共有 9 家門店,包括德國直銷銀行 Consorsbank、瑞士豪華酒店 The Chedi Andermatt 和非酒精烈酒品牌 Naked Life。該商城旨在幫助零售商、服務提供商和銀行以模塊化方式在 Web 3.0 中建立存在,以測試他們的社區如何對此做出反應以及如何挖掘元宇宙的潛力。[2023/3/12 12:57:59]
秦漢大一統,“中國”疆域“王者無外”說更為張大。東漢班固《東都賦》云:“識函谷之可關,而不知王者之無外也。”晉葛洪《抱撲子·逸民》:“王者無外,天下為家,日月所照,雨露所及,皆其境也。”把“日月所照,雨露所及”之處皆納入中國之境。唐宋普遍承此認知,杜甫詩云“王者無外見今朝”;宋人田錫云:“日南萬里,設都護以懷柔;漠北五原,化單于之獷驁。有以見王者無外,書軌大同。”
以文化一統,導致天下一統,是古華夏的一種流行觀念,認為凡有“向禮”之心,夷狄即歸向“中國”,這是“王者無外”疆域觀的一種思路;同時,華夏人又把文化普被四夷,達成天子“四海為家”,是“王者無外”疆域觀的又一種思路。
這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中國觀的鋪演。這種雖宏大卻模糊的中國觀,影響久遠,又在歷史進程中不斷修正,逐步規范進較具體真切的“中國”框架之內。
3
歷史演繹之文化
1.地理中心-中心-文化中心
“中國”原指黃河中游這一華夏族的活動區域,時人認為地處天下之中,故“中國”具有地理中心意味;因都城建此,又衍出中心義;由于文化發達,進而派生文化中心義。
黃河中下游平原。圖|圖蟲創意
戰國趙公子成駁斥趙武靈王仿行“胡服騎射”時,如此論“中國”:
中國者,蓋聰明徇智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圣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異敏技能之所試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夷之所義行也。
花旗:預計存儲芯片制造商未來定價能力低:8月22日消息,花旗根據需求趨勢稱,專注于存儲芯片的半導體公司在下半年可能面臨定價能力呈下降趨勢的風險。鑒于服務器需求不溫不火導致存儲芯片需求進一步疲軟的可能性增加,預計下半年該類芯片價格將面臨額外的下行風險。分析師Peter Lee在談到某一類存儲芯片時預計,由于Alphabet、亞馬遜和微軟等公司正在消化庫存,它們在下半年將不會下DRAM新訂單。預計第四季度平均售價將較上季度下降17%,此前預期為下降13%。這一變化歸因于“近期持續的宏觀不確定性”。(金十)[2022/8/22 12:41:13]
公子成在趙王室圍繞“中國”“蠻夷”關系的辯論中,闡發了“中國”的文化中心內蘊。此后兩千余年間,人們多在這一含義上論“中國”。
自先秦以至漢唐以迄明清,這種華夏中心的世界觀念和華夷二元對立的國際觀念,一直延傳下來,并得到強化,“四夷賓服,萬國來朝”是“中國”歷代統治者的期待。直至近代遭遇工業化西方入侵,朝野還遲遲未能擺脫此種自我中心主義。
晚清記名海關道志剛1868年出訪歐洲,外人問及“中國”的含義,志剛答曰:
中國者,非形勢居處之謂也。我中國自伏羲畫卦已來,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所傳,以至于今四千年,皆中道也。
此言淡化“中國”的地理中心義,強化其文化中心義,將“中國”釋為“中道”,凡不符合中道者即非中國,志剛云:“英吉利富強已極,頗有持盈之慮”,“法郎西夸詐相尚,政以賄成”,皆不合中道,故不為中國所尊敬。
2.文明中心多元論、文明中心轉移論
在“中國者,天下之中”觀念籠罩的時代,也有人以理性態度為自國作世界定位。
自周秦之際,華夏文明向東、西、南、北方向拓展,出現新的文明興盛區,固有的文明區有的退化,這使清醒的先賢意識到“中國”并非凝固不變的,中原并非永遠先進,如明清之際哲人顧炎武指出:“歷九州之風俗,考前代之史書,中國之不如外國者有之矣!”
這里將“中國”與“外國”對稱,而且“外國”有超過中國的地方。
與顧氏同時期的王夫之認識到文明中心是可以轉移的,他在《讀通鑒論》《思問錄》等著作中,對“中國”與“夷狄”之間文野地位的更替作過論述,用唐以來先進的中原漸趨衰落,蠻荒的南方迎頭趕上的事實,證明華夷可以易位,“中國”地位的取得與保有,并非天造地設,而是依文化不斷流變而有所遷衍。
跨鏈橋Voyager交易量突破3億:金色財經報道,區塊鏈通信基礎設施Router Protocol推出的Voyager跨鏈橋的累計交易量剛剛超過3億美元。
自今年1月推出alpha主網以來,Router已將關鍵區塊鏈網絡集成到其跨鏈消息傳遞網格中,即Ethereum、Polygon、BNB Chain、Fantom、Harmony、Cronos、Arbitrum、Optimism和Avalanche。(the block)[2022/8/5 12:05:10]
王夫之還指出,中國不是從一開頭便十分文明,中國也并非唯一的文明中心,他有一種富于想象力的推測:天地之氣,衰旺彼此迭相易也。太昊以前,中國之人若麇聚鳥集。非必日照月臨之下而皆然也,必有一方如唐、虞、三代之中國也。
認為上古時“中國”之人如同禽獸聚集,而在日月共照之下的某些地方也可能如同三代中國那樣擁有文明,這是理性的中國觀和多元的人類文明生成觀。
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1981年5月在“中國民族關系史研究學術座談會”上,就如何把握“中國”這一概念,有幾點說明:
其一,我們的祖國“是各族人民包括邊區各族所共同締造的,不能把歷史上的中國同中原王朝等同起來”;其二,“既不能以古人的‘中國’為歷史上的中國,也不能拿今天的中國范圍來限定我們歷史上的中國范圍”;其三,中國“是五十六個民族共同的,而不是漢族一家的中國”。其說有助于澄清關于“中國”的認識。
4
“萬國之一”的“中國”
以“中國”為非正式國名,與異域外邦相對稱,首見于《史記》載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
天子既聞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屬,皆大國,多奇物、土著,頗與中國同業……乃令騫因蜀犍為發間使,四道并出。
這種以“中國”為世界諸國中并列一員的用法,漢唐間還有例證,如《后漢書》以“中國”與“天竺”并稱;《唐會要》以“中國”與“波斯”“大秦”并稱。但這種用例當年并不多見。
“中國”作為與外國對等的國家概念,萌發于宋代。
漢唐時中原王朝與周邊,維持宗主對藩屬的冊封關系和貢賚關系,中原王朝并未以對等觀念處理周邊問題;宋則不然,北疆出現與之對峙的契丹及黨項羌族建立的王朝——遼與西夏,是兩個典章制度完備、自創文字并且稱帝的國家,又與趙宋長期處于戰爭狀態,宋朝一再吃敗仗,以致每歲納幣,只得放下天朝上國的架子,以對等的國與國關系處理與遼及西夏事務,故宋人所用“中國”一詞,便具有較清晰的國家意味。
“宋初三先生”之一的石介首次以“中國”作專論:
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國內也。
四夷處四夷,中國處中國,各不相亂。
石介雖仍持“內中外夷”觀念,但已經有了國家疆界分野,強調彼此獨立,“各不相亂”。宋以后,“中國”便逐漸從文化主義詞語向國家意義詞語轉變。
一個朝代自稱“中國”,始于元朝。元世祖忽必烈派往日本的使臣所持國書,稱己國為“中國”,將日本、高麗、安南、緬甸等鄰邦列名“外夷”。明清沿襲此種“內中外夷”的華夷世界觀,有時也在這一意義上使用“中國”一詞,但仍未以之作為正式國名。
時至近代,國人逐漸從“往日之觀天坐井”,變為“測海窺蠡”,中國觀發生變化。
清末鄭觀應突破“王者無外”、中國在世上“定于一尊”的傳統觀念,指出,國人必須“自視其國為萬國之一”,方能改變“孤立無援,獨受其害”的窘況。
清光緒二十七年,梁啟超論及中國積弱“發源于理想之誤者”有三,其二為“不知國家與朝廷之界限也。吾中國有最可怪者一事,則以數百兆人立國于世界者數千年,而至今無一國名也。夫曰支那也,曰震旦也,曰釵拿也,是他族之人所以稱我者,而非吾國民自命之名也。曰唐虞夏商周也,曰秦漢魏晉也,曰宋齊梁陳隋唐也,曰宋元明清也,皆朝名也,而非國名也。蓋數千年來,不聞有國家,但聞有朝廷。”
同年梁啟超在《中國史敘論》中再次痛議:
吾人所最慚愧者,莫如我國無國名之一事。
與無國名相聯系,還有無國旗、無國歌等尷尬情形,至近代方逐漸得以改變,“中國”作為國名開始確立。
5
民族國家之“中國”
民族國家意義上的“中國”概念,是在與近代歐洲國家建立條約關系時出現的。
歐洲自17世紀開始形成“民族國家”,并以其為單位建立近代意義上的國際秩序。歐洲三十年戰爭結束,1648年西班牙、神圣羅馬帝國、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法蘭西波旁王朝、瑞典等國在今德國的威斯特伐利亞舉行會議,簽訂《威斯特法利亞和約》,承認諸國領土、主權及國家獨立。此為民族國家得以確認的開端,被譽為“影響世界的100件大事”之一。
遠處東亞的清朝對發生在歐洲的重大事變全無所知,卻因與全然不同于周邊藩屬的西方民族國家打交道,須以一正式國名與之相對應,“中國”便為首選。這種國際關系最先發生在清俄之間。
彼得一世時的俄國遣哥薩克鐵騎東擴,在黑龍江上游與康熙皇帝時的清朝軍隊遭遇,爭戰后雙方于1689年簽訂《尼布楚條約》,條約開首以滿文書寫清朝使臣職銜,譯成漢文是:“中國大皇帝欽差分界大臣領侍衛大臣議政大臣索額圖”,與后文的“斡羅斯御前大臣戈洛文”相對應,康熙朝敕修《平定羅剎方略界碑文》,言及邊界,有“將流入黑龍江之額爾古納河為界:河之南岸屬于中國,河之北岸屬于鄂羅斯”等語,“中國”是與“鄂羅斯”對應的國名。
17世紀末葉清朝與俄羅斯建立條約關系還是個別事例,此后清政府仍在“華夷秩序”框架內處理外務,如乾隆皇帝八十大壽時,與英王喬治三世的往還信函中,英王國書恭稱“向中國最高君主乾隆致意”,多次稱清方為“中國”,而乾隆皇帝復喬治三世書從未稱己國為“中國”,通篇自命“天朝”。此種情形一直延及嘉慶皇帝與英王喬治三世的來往文件中。
可見,直至第一次鴉片戰爭前,中國朝野只有內華外夷的“天下”觀、“天朝”觀,沒有權利平等的國家觀、國際觀。
至19世紀中葉,西方殖民主義列強打開清朝封閉的國門,古典的“華夷秩序”被近代的“世界國家秩序”所取代,“中國”愈益普遍地作為與外國對等的國名使用,其“居四夷之中”的含義逐漸淡化。
漢文“中國”正式寫進外交文書,首見于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四日簽署的中英《江寧條約》,該條約既有“大清”與“大英”的對稱,又有“中國”與“英國”的對稱,并多次出現“中國官方”“中國商人”的提法。此后清朝多以“中國”名義與外國簽訂條約,如中美《望廈條約》以“中國”對應“合眾國”,以“中國民人”對應“合眾國民人”。
近代中國面臨東西列強侵略的威脅,經濟及社會生活又日益納入世界統一市場,那種在封閉環境中形成的虛驕的“中國者,天下之中”觀念已日顯其弊。具有近代意義的“民族國家”意識應運而生,以爭取平等的國家關系和公正的國際秩序。
而一個國家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擁有一個恰當的國名至關重要,“中國”作為流傳久遠、婦孺盡知的簡練稱號,被朝野所襲用。梁啟超、汪康年等力主揚棄中國為“天下之中”的妄見,但認為“中國”這個自古相沿的名稱可以繼續使用,以遵從傳統習慣,激發國民精神。
近代興起的反殖民主義、反帝國主義運動,更賦予“中國”以愛國主義內涵。
1900年9月24日,自強氏撰《獨立論》,稱“中國者,吾中國人之中國,非他人所得而保全也;保全中國者,吾中國人自己之責任,非他人所得而代之也”。此后,此一句式廣為使用。1905年還寫入《同盟會方略》:“中國者,中國人之中國;中國之,中國人任之。”這便是在近代民族國家意義上呼喚“中國”,漸成國民共識。
梁啟超更作《少年中國說》,高唱:
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公元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國際通稱RepublicofChina,簡稱“中國”,英文為China。自此,“中國”成為現代國家概念的正式名稱。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亦以“中國”為其簡稱。“中國人民”“中國政府”等短語亦隨之通用于世界。
“中國”一名,于三千年間沿用不輟,其詞義屢有遷衍:由初義“京畿之地”“四夷之中”,演為“中原”“中土”,乃至近代成為“萬邦之一”的正式國家稱號。“中國”詞義的演繹,昭顯了中國人國家觀念以至世界觀念形成的歷史——從“天下中心”觀走向“全球一員”觀,這正是國人現代意識覺醒的標志。
來源:瞭望智庫
Tags:OPTIMIPTIOptimismOPTCM價格Dolaimi UniversalOPTIG價格Optimism BOB
赫利俄斯(Helios),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太陽神,依據赫西俄德的《神譜》,是提坦神許珀里翁與忒亞兒子,月女神塞勒涅和黎明女神厄俄斯的兄弟,傳說他每日乘著四匹火馬所拉的日輦在天空中馳騁,從東至西.
1900/1/1 0:00:00FinchCapital報告:2022年加密投資將成主流12月26日,FinchCapital發布對歐洲金融科技2022年的預測報告,其中,報告指出,Crypto/DeFi成為主流.
1900/1/1 0:00:00幾天前,英國《太陽報》報道了一例整形手術案例引起廣泛討論:一位來自俄羅斯的女子尤利婭花費了3,000英鎊,在一家診所進行面部緊致手術后,卻無法閉上眼睛或微笑....尤利婭今年43歲,兩年前.
1900/1/1 0:00:002022WTT澳門冠軍賽總獎金為人民幣1300萬。其中,劉詩雯的獎金最高,拿到一個混雙冠軍一個女單亞軍,堪比本屆賽事最佳運動員!據悉,WTT每項冠軍為7.5萬美元,每項亞軍獎金4.5萬美元,每項.
1900/1/1 0:00:00來源:金融界 比特幣在55周簡單移動平均線面臨關鍵位測試自前波創下歷史新高以來,比特幣已下跌約30%。 隨著全球金融市場的風險情緒弱化,比特幣也延續自歷史高位連續五周的下滑趨勢.
1900/1/1 0:00:00DAO在今年開始遍地開花,最初版本還沒看清,新的DAO項目已倏然而至,從DeFi到DeFiDAO,從公鏈到共建,DAO似乎要以一種顛覆的態勢重塑整個行業的游戲規則.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