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球化纖產業鏈轉移艱難:同市場認知存在巨大偏差
1.1生產成本和市場容量是產業鏈轉移的必要條件
集成電路領域的“摩爾定律”已指導電子行業發展超過半個世紀: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而制造業,似乎也有它的“摩爾定律”:全球制造中心每隔2030年便會經歷一次遷移,從而帶來產品規模的擴大,產品質量的提升,產品功能的全面化,生產效率的提高等。
從技術上來看,全球紡織服裝業經歷了4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手工紡織階段,即追溯到農業社會的手工紡織,基本由自給自足的家庭紡織作坊組成,在亞洲、非洲、南美洲及歐洲都有紡紗、織布和加工制衣業。其中中國和印度的絲綢、棉布等紡織品遠銷世界各地,也成為了當時的世界紡織品生產中心。
第二個階段為機械紡織階段。第一次工業革命使全球的紡織業逐漸被機械代替,飛梭和紡紗機的出現提高了生產效率,產業也從手工作坊過渡到了工業化生產階段。英國作為最早進行紡織工業化的國家,成為了當時的世界工廠和貿易中心。
第三階段為現代紡織階段。在二戰后到20世紀90年代,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紡織設備也得到了不斷的改進和更新。其中現代環錠紡紗機和自動織布機的問世和非紡織技術的開發,讓該工業又有了巨大的跨越。同時隨著化學纖維被發明,過去由于采用天然原料而產生的限制被打破。在這個階段,美國、德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成為了生產中心。
第四個階段是智能紡織階段。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紡織產業結構升級,產品應用范圍得到不斷的拓展,同時隨著社會的進步,各項成本開始上升,發達國家的紡織業將基礎制造轉到其它國家。隨著計算機的高速發展,電子商務系統以及行業專業軟件的大量應用,領頭企業的經營模式開始從以生產制品為中心走向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為中心。在本階段,中國、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成為全球生產中心。
從比較優勢來看,隨著紡織服裝技術的成熟和勞動力成本的變化,世界紡織服裝業經歷了三次產業轉移。第一次產業革命時期,全球紡織生產中心從以中國、印度為首的東方國家轉移到以英國為首的開始工業化的西方國家。第二次是在20世紀60年代,全球紡織生產中心從美國、日本和西歐等國家轉移到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比如韓國、臺灣地區等。第三次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到如今,從韓國、臺灣地區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向中國大陸、東南亞等亞洲發展中國家轉移。
通過這四個階段和三次轉移,來自不同國家的各大企業根據自身的特點和優勢開始專注于產業鏈某幾個環節,隨后形成了以來自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為主導的全球化合作生產、產品生產各環節世界分工的產業模式。歐美和日本等企業把控制產業的最高端,坐擁品牌以及批發和零售網絡,從事附加值最高的品牌營銷、設計和新產品開發等環節。在第三次轉移中,大部分韓國、香港等企業將生產基地轉移到勞動力成本低的我國大陸和東南亞等國,自身進行設計開發、品牌營銷等環節。作為承接專業轉移的發展中國家,則是進行附加值最低的加工環節。
回顧近200年全球化纖產業鏈轉移的路徑,可以發現產業鏈轉移有如下特點:
對于產業鏈遷出地而言,其遷出的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保留的是技術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產業,并且加強了制造業向服務業的轉型。因此在微笑曲線上,產業鏈遷出地的產業結構逐漸向曲線兩側轉移。
對于產業鏈遷出地而言,其遷出原因主要包括本國競爭力的減弱或別國競爭力的增強。本國的生產資源、土地資源、市場資源、工業生產效率、勞動力資源等方面的制約,均可成為產業鏈遷出的必要條件。發達國家對新興國家的制裁,亦可成為產業鏈遷出的潛在條件,比如日本向亞洲四小龍的遷移。
對于產業鏈遷入地而言,快速發展的經濟水平、低廉的生產成本、堅實的工業生產基礎、廣闊的消費市場、穩定的經營生產環境等等成為產業鏈遷入地的共同特點。日、港、韓、臺、新雖然國內消費市場有限,但其初期推行的出口導向型戰略亦使該國的工業生產可以服務于全球客戶。
中國當前的化纖產業符合產業鏈遷入地的典型特點。中國6.6%左右的GDP增速遠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亦高于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地區,經濟的高速發展與工業的持續蓬勃發展密不可分;中國14億的人口體量為化纖產業鏈提供了堅實的終端需求支撐,同時中國的對外開放政策使中國的化纖產品能夠滿足全世界的需求;此外,中國完備的基礎建設、全產業鏈化的生產模式、不斷強化的工業規模優勢、以及在強化制造業之外提升了對產品研發和產品服務的投入,使得中國作為全球化纖制造中心的地位得以穩固,短期內亦難有其他市場能夠達到中國市場的水平。
因此,生產成本和市場規模是中國成為全球化纖制造中心的原因,亦將長期成為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優勢。
1.2東南亞及印度低端紡織工業興起,尚不足以形成產業鏈轉移
2012年以來,隨著中國經濟水平逐年提高,東南沿海地區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減弱,部分紡織企業將目光投向經濟較落后的越南、緬甸、柬埔寨等東南亞地區,東南亞紡織、服裝工業開始興起。紡織業作為化纖產業鏈的終端環節,其與化纖產業鏈的關系如圖表2所示。
根據恒力、榮盛、新鳳鳴、桐昆股份等公司公告,近期煉化、聚酯投資項目依然集中在中國各大石化基地,主要為打造“原油-芳烴-PTA-聚酯-紡絲加彈”產業鏈一體化格局,通過全產業鏈協同和主動抵御周期起伏。而僅有以棉花為主要原材料的紗線、面料、成衣加工傳統紡織業企業在東南亞進行了布局,在東南亞發展的是主要是中低端產能。
這與當前中國、印度和東南亞地區化纖產業鏈的發展階段有關。我國企業在中下游產品方面的優勢是在產業轉移背景下的獨特競爭力,印度雖然有一定的化纖產能,但整體規模較小,而緬甸、柬埔寨等東南亞本土的紡織制造企業的生產能力基本停留在低端階段,處于來料加工轉向離岸交貨的經營方式,從而毛利率和盈利水平較低。
天虹紡織、魯泰紡織、百隆東方、華孚時尚、健盛集團、申洲國際等上市公司是國內較早在東南亞布局的企業,這些公司均已在越南、柬埔寨等東南亞各國建廠開工。部分紡織企業在東南亞的產能布局情況如圖表3所示。
不同于化纖行業的高集中度與高投資門檻,國內紡織行業集中度低、競爭格局分散、技術壁壘不高,后來者可以較容易進入市場并形成競爭。當前紡織業龍頭企業是以其成本、經驗、規模優勢等因素從行業中獲利,而大多數中小企業的存在,使得國內紡織行業的平均利潤水平下滑。
比特小鹿的股價在過去一個月飆升122%:金色財經報道,吳忌寒旗下礦業公司比特小鹿(Bitdeer Technologies Group)的股價在過去一個月飆升122%,因傳統金融公司對數字資產重新產生興趣而宣布回購股票。Bitdeer于6月16日表示,它將回購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價值高達100萬美元的股票。吳忌寒表示,即使今天95%的代幣失去了所有的價值并消失,剩下的5%也會有巨大的增長。[2023/6/27 22:02:36]
成本定價機制決定成本上漲一定程度上會對企業利潤造成影響。成本定價機制是指產品售價以確定的原材料成本和期間費用等加上企業預留的固定盈利金額來計算,企業盈利能力是成本轉嫁能力高低的最終體現,加工成本越高,企業轉嫁成本的難度越大。紡織制造企業成本中原材料成本占比較高,分析紗線、面料、成衣的代表性企業生產成本構成可以發現,其原料成本占比分別達到71%,57%和54%,隨著企業往下游走,其原料成本逐漸降低,人工及制造成本逐漸上升。因此下游企業轉向人工和制造成本相對低的東南亞或印度似乎順理成章。
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低廉是國內紡織龍頭企業選擇東南亞和印度的最主要原因,而隨著中美貿易關系愈發緊張,東南亞可以避開大國間的貿易摩擦,這亦是其當前的優勢之一。
但是,東南亞和印度的人工和土地資源并不具備十分突出的優勢,且這種部分優勢也是難以持續的。除去東南亞和印度的人工和土地的部分優勢外,東南亞的商業環境、公用資源、基礎設施、國際貿易、融資環境、產業配套等方面,均與中國存在相當大的差距,這也是當前向東南亞和印度轉移的僅是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紡織產業的原因。
2.東南亞和印度發展化纖產業鏈的劣勢顯著,遠超市場預期
印度和東南亞都是中國化纖產業鏈的潛在競爭對手,其中東南亞一般指的是東盟十國和東帝汶,地處亞洲東南部。東南亞是世界上最復雜的地區之一,各國環境、宗教民俗、發展水平相差巨大,因此各國的化纖生產能力亦不相同。由于越南是下游紡織鏈條向外轉移的首選國家,其次是緬甸、柬埔寨,而印度則是中國各大產業的勁敵,我們將以越南、緬甸、柬埔寨、印度作為分析對象。
2.1東南亞和印度戰略發展與中國協同,稅收優惠政策對于外商具有吸引力
……
2.2東南亞及印度紡織產業的空白是當地紡織產業興起的必要條件
東南亞及印度整體紡織原料產能十分落后,以當前紡織業重點轉移的越南為例。越南紡織產業原材料生產力很弱,根據越南統計局數據及美國農業部全球棉花供需平衡報告,2016年越南國內棉花總產量僅為600噸,但國內棉花消費總量約為89.38萬噸(4.1百萬包,1包=218公斤),國內棉花消費需求基本通過進口來滿足;聚酯纖維使用量37.6萬噸,68%源于進口;粘膠纖維2萬噸全部進口。短絲產出90.5萬噸,內銷、出口各占35%和65%;長絲產出20萬噸,內銷、出口分別占比25%和75%。面料產出28.9億平方米。成衣生產消耗了越南國內絕大部分的面料產出,約27億平方米,另外還需依賴60.6億平方米的進口布料。因此紡織原材料的匱乏是越南服裝業發展的制約因素,這也是2013年百隆東方進入越南市場建設紗線廠的原因。早期越南通過對紡織服裝行業的投資,特別是面料的生產投資,以減少對于進口的嚴重依賴,使得當地紡織業快速發展。然而,越南聚酯產業卻發展十分緩慢,且未來幾年亦沒有太多產能規劃。越南每年對聚酯纖維、聚酯編織物、聚酯面料等產品的進口均穩步遞增,這也從側面說明了,雖然越南的化纖產業存在更大的空白,但越南并不具備發展化纖產業的優勢條件。
2.3中外棉價差持續走低,東南亞及印度棉花成本低廉的優勢逐漸減弱
棉花是紡織企業的主要原料,國內紡織企業一般采用化纖與棉花混紡,而東南亞化纖產能不足,紡織企業多為棉紡工藝,棉花占企業總成本的6070%。我國政府為穩定市場供給、保護棉農,對棉花價格制定了保護性采購價格,并且實施進口配額制度,各企業可獲得分配的數量與其規模和每年棉花進口數量有關,使得國內高品質的棉花供給不足,國內棉花價格往往高于國際棉花價格,從而提高了國內棉紡企業的生產成本。相比之下,東南亞國家所使用的棉花進口依賴嚴重,但東南亞可直接使用國際棉花無配額限制。東南亞低價外棉進口不限額使得東南亞較于國內具有一定的成本優勢。因此國內棉紡企業可轉移至東南亞,通過購買國際棉花,縮減企業生產成本,提升公司的盈利水平,此為東南亞棉花市場的競爭優勢。
從圖表9和圖表10的曲線走勢可見,當前內棉與外棉價差約為1000元/噸,遠低于2012-2014年間內外棉價差5000-6000元/噸的水平,且該價差亦有繼續縮減的空間。主要是由于2014年中國開始實行棉花目標價格試點改革工作以及市場調控,以保證國內外棉花差價保持在合理區間內,因此,自2014年以來,在國內棉價下降及國際棉價上漲的雙重作用下,內外棉價持續收窄。2013年百隆東方進入越南市場建設棉紗廠時,內外棉年內價差高達6521元/噸,而截至2019年6月20日,價差僅有938元/噸,東南亞棉花成本低廉的優勢已基本消失殆盡。根據對紡織企業的走訪結果,由于國內各種資源、配套設施等方面的優勢,內外棉價差縮小到1500元/噸以內即可使國產棉紗具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向東南亞遷移顯得并不必要。
此外,化纖生產不受制于土壤、天氣等自然因素影響,相比棉花,生產更具穩定性與規模性。全球化纖規模已遠高于棉花,規模增長速度亦遠超棉花,因此化纖的未來市場更加廣闊。當前東南亞的棉花成本優勢相比中國不再明顯,東南亞對中國紡織產業相關廠商的吸引力也不如從前,聚酯產業鏈的轉移可能性逐漸下降。
于此同時,印度的2018年化纖產量僅約為中國的十分之一,約為546.7萬噸,產量下滑2.9%,同期中國化纖產量為5196.4萬噸,就生產規模及生產能力而言,印度化纖產業短期內難以和中國化纖產業競爭。
2.4東南亞及印度平均工資高速增長,勞動力資源優勢不如預期明顯
東南亞國家中,除泰國、新加坡老齡化嚴重,文萊、馬來西亞已出現老齡化趨勢外,其他國家整體人口結構偏向年輕,大量人口處于勞動年齡階段,勞動力供給充足。與中國相比,越南、緬甸、柬埔寨工人平均工資水平亦處于相對低位。
美聯儲:美銀行存款一周流失近千億美元:3月27日消息,美聯儲當地時間24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到截至3月15日的一周時間里,美國銀行存款總共流失近1000億美元,達到了984億美元,其中小型銀行的存款總額流失1200億美元,而大型銀行的存款總額則所有增加。?(央視新聞)[2023/3/27 13:28:09]
越南將全國分為四個類別區,實施不同的最低工資標準。根據2019年1月開始實施的最新標準,一類區為河內和胡志明市,二類區為河內和胡志明市的農村地區、以及芹苴、峴港和海防市區,三類區為省級城市及北寧、北江、海陽和永福市區,四類區為其他區域。2017年,越南勞動力人均月工資收入660萬越南盾,同比增長9.3%。
對比越南和中國的最低工資標準可知,越南與中國最低工資水平相差不大,越南約為中國的80%。越南的礦山、冶煉、電力、金融和電信等行業工人收入較高,平均443美元,而紡織業屬于中低端行業,因此在中低端勞動領域的平均工資水平上,越南相較于中國的優勢不明顯。
相比越南,緬甸勞動力的整體工薪水平較低,但近幾年勞動力平均工資上漲很快。截至2017年底,緬甸普通工人月平均工資為10-20萬緬甸,司機、文秘等職員月平均工資為30-50萬緬幣,高級技術人員、工程師以及金融、貿易行業從業人員工資更高。自2018年5月起,全國不分地區和工種,統一執行最低工資標準,日薪4800緬幣。緬甸普遍采用5天8小時工作制,超時工作需支付加班費。2017年,柬埔寨將制衣、制鞋業最低工資標準提高至月薪170美元。據世界銀行相關報告顯示,金邊市薪資水平如下:高級經理1000-1500美元、中級經理500-1000美元、初級經理300-450美元、會計人員300-450美元、辦公室職員150-250美元。柬埔寨最低工資標準提高較快,2013年至2018年從61美元調整至182美元,增長了超過一倍。
印度工資在近年呈快速增長趨勢,2017年印度更新了最低工資標準,全國各行業工人的每月最低工資標準將提高到18000盧比,相比之前產業工人工資在6000-9000盧比/月,增長達到一倍。此外,雇主的雇員各需繳納工資的12%作為社保費用。計算基數包括基本工資、物價補貼等,但不包括房租補貼、加班費、獎金。僅從工資水平而言,早期部分企業選擇在東南亞建廠看中的是當地低廉的勞動力價格,而近幾年東南亞工資水平快速增長,預期未來幾年依舊能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因此即便當前東南亞工資水平與中國仍有一定差距,但長期來看東南亞的勞動力資源優勢將不及市場預期的明顯。同時隨著近些年來外商投資不斷增多,對于勞動力的需求也不斷提升,使得現在工廠在越南招工難度加大,這個情況在一類地區格外明顯。
在實際操作層面上,東南亞國家工人存在受教育程度低、不加班且休假多、缺乏專業技能、建廠初期需要國內團隊扶持、前期培育期投入較高等諸多問題,使得東南亞工人的勞動產出率不高,這也是當前只轉移了部分低附加值紡織產業的原因。以工作時間為例,東南亞的勞工組織具有非常嚴格的勞工管理制度,對于工人薪資、工作環境、加班時限有著嚴格的規定。
因此東南亞國家的工資優勢部分會被工人低下的勞動效率所抵消,在綜合了工資水平、工作時間、節假日和工人技能熟練度等因素之后,對企業而言,達到相同的勞動產出所需要的成本或與國內環境相差不大。
2.5東南亞及印度土地資源具有優勢,但土地價格亦呈現快速上漲
相比于中國的土地租金,當前東南亞的土地成本仍舊具備一定優勢。與東南亞的人工成本類似,由于東南亞早期成本優勢較為明顯,吸引了一部分企業前去投資建設,需求推動下使得東南亞的土地租金持續走高。
以越南為例,截至2019年上半年,目前全國工業區總數為326個,總占地面積9.55萬公頃,工業用地約達6.56萬公頃,占68.7%。其中,已經投入使用的工業區共251個,占地面積約6.62萬公頃,企業入住率達近74%,75個工業區正在進行拆遷補償中,占地面積約2.93萬公頃。截至2019年6月,各工業區和經濟區已吸引外國直接投資項目340個,注冊資金達約87億美元。截至目前,越南吸引外資項目共8900個,注冊資金達約1860億美元。越南政府將所有工業園區按所處區域的貧困程度分成4類,越貧困地區,享受到的各項優惠條件越多。由于越南土地資源有限,中低端紡織產業向越南轉移已有8年之久,當前化纖企業若要投資越南,只有到十分貧困的地區才能享受到適當的優惠政策,實則也是不利于化纖產業的轉移的。
此外,現階段越南主要省市工業園區入駐率已經較高,截止2018年6月份,胡志明市各工業區總面積達4206公頃,企業入住率達77%;同奈省工業區面積達9813公頃,企業入住率達85%;平陽省工業區面積為10931公頃,據全國第一,企業入住率達88%;平福省工業區面積達1305公頃,企業入住率達85%。在大量外資持續涌入的情況下,各園區入駐率將進一步上升,土地資源將面臨供不應求的情況,工業用地租金價格將不可避免的面臨飆升。
但中國擁有廣闊的土地資源,據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統計數據,截止至2014年,中國工礦倉儲用地達到249.2萬公頃,而2015年至2018年中國100大中城市新供應了約12.83萬公頃的工業用地,廣闊的工業用地空間為化纖產業的持續發展提供可能。此外,越南一線城市工業用地租金幾乎與國內一線城市持平,據越通社2016年數據,胡志明市范圍內工業用地租金價格均價達到每平方米約126美金,其中租金最高的是第七郡,達到約260美金/平方米。同期中國北京、上海工業用地成交租金價格為231美金/平方米和132美金/平方米,越南土地成本優勢逐步減弱,且隨著大量外資的流入土地租金將持續飆升,相比之下,中國土地資源在充足的供應下,租金迅速飆升可能性較低。因此,雖然現階段東南亞國家土地資源仍具有一定的成本優勢,但隨著土地租金價格的迅速上升,該優勢也將逐步消失。
但印度土地價格和中國工業用地相比,沒有明顯競爭力,普納、金奈等新興工業城市周邊,較成熟的工業開發區土地年租金一般為13萬-20萬元人民幣/畝,租期40-99年不等。早在2013年下半年,印度哈里亞納邦工業園區內已開發好的土地售價大約在每平米80美元左右,其中Gurgaun地區約為每平米120美元;印度北方邦Noida開發區內土地售價約為每平米150美元。當期中國長三角地區工業用地平均價格為143美元/平方米,全國工業用地均價約112美元/平方米,印度工業土地價格早在2013年就基本和國內持平,土地優勢不明顯。
2.6東南亞各國及印度能源情況各異,但能源供應存在不穩定的風險
伯恩斯坦分析師:ETH將獲得市場領導地位,EIP-4844可能把交易成本降低10倍:金色財經報道,伯恩斯坦分析師Gautam Chhugani和Manas Agrawal 認為,以太坊可能會因為其“競爭優勢、增長勢頭和明確的市場領導地位”而“群星齊聚”,從而迎來爆炸式增長,他們在最新分析報告中指出,在以太坊的八年歷史中從未有過現在這樣的競爭優勢,即將到來的“上海”升級完成之后,部署的EIP-4844可能會將交易成本降低10倍,二層網絡費用也將會進一步下降。[2023/3/1 12:34:56]
越南潔凈水價地域差異較大,實行階梯計價方法,價格隨著用量增加而增加。以胡志明市為例,2017年居民用水和工商業用水價格在0.252-0.796美元/立方米范圍內,2020年前每年在基本價格基礎上自動上浮6%。此價格不含增值稅。
在電力方面,越南自2017年12月1日起商品電平均零售價為0.076美元/度。同時,電價因用電時段、行業、電壓、主體性質不同有較大差別,價格范圍在0.037美元/度到0.187美元/度之間。此價格不含增值稅。
液化天然氣方面,其價格隨市場波動較大,在2017年12月居民用氣價格約合1.29美元/公斤。工商業用氣價格略高于此價格。價格不含增值稅。
緬甸在基礎能源方面的價格對本國和外國人實行不同的收費標準。緬甸的大中城市都有市政供水。以仰光為例,緬甸國民用水價格僅為55緬幣/立方米,約0.036美元/立方米,外國人用水價格則為1美元/立方米,價格差距達到28倍。
緬甸主要通過水利發電,是一個缺電的國家,尤其是在旱季,電力缺乏問題十分明顯,哪怕在緬甸經濟中心仰光,也經常出現停電情況,因此許多企業和家庭都自備發電機。緬甸目前的電力價格標準從2014年4月起開始實行。居民用電每月100度內35緬幣/度,101-200度40緬幣/度,201度以上50緬幣/度。工業用電每月500度以內75緬幣/度,501-10000度100緬幣/度,10001-50000度125緬幣/度,50001-300000度150緬幣/度,300001度以上100緬幣/度。此外,在用電方面也實行本國和外國不同的標準,對外國人另視具體情況收費,還要收取變電器損耗費、電表保護費、功率費等多項雜費。此外也有消息稱,政府將要進一步上調電費。
在天然氣方面,緬甸沒有用于居民的天然氣管道,普通消費者需要購買罐裝天然氣,價格約合1.03美元/公斤。
柬埔寨雖然在水電資源上豐富,但由于基礎設施落后,開發不足,導致常規的水電供應短缺,使水、電、氣成本較高。2017年,電價平均為0.124美元/千瓦,自來水平均價格為0.19美元/立方米、煤氣平均價格為20美元/15公斤裝每桶。
印度雖然是全球第三大電力生產國和第四大消費國,但電力供應仍然面臨較大缺口,除部分經濟發達地區如古吉拉特邦、馬哈拉施特拉邦可以保障24小時供電外,其他各邦用電高峰期間斷電的情況時常發生,制約印度經濟發展。其中南部、東北部以及北部地區電力缺口較為明顯,分別為22.2%、12.9%和1.4%;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電力供應較為充沛。投資體量較大的產業園區大多計劃自備電站,部分企業特別是制造業企業配置小型發電機組和斷電保護系統等。工業用電在10KW以內每度0.107美元,并收取每月每千瓦1.13美元的固定費用,10KW-100KW之間每度0.09美元,并收取每月每千瓦1.275美元的固定費用,100KW以上每度0.12美元,并收取每月每千瓦2.125美元的固定費用。
在天然氣方面,以新德里(NCR)為例,壓縮天然氣(CNG)每公斤0.55美元,管道天然氣(PNG)兩個月內使用量在36立方米以內的部分0.357美元/立方米,36立方米以上的部分0.666美元/立方米。
商業/工業用水每月少于6千升的部分每千升0.25美元,并收取每月固定費用2.07美元,6-15千升之間每千升0.37美元,并收取每月固定費用4.15美元,15-25千升之間每千升0.5美元,并收取每月固定費用8.3美元,25-50千升之間每千升1.245美元,并收取每月固定費用14.52美元,50-100千升之間,每千升1.9912美元,并收取每月固定費用16.59美元,100千升以上每千升2.49美元,并收取每月固定費用18.667美元,此外每千升加收60%的污水處理費。
綜合能源供應來看,基礎能源相對于我國的價格來說,并沒有特別大的優勢。由于其供應緊缺或者不穩定,以及能源供應的穩定性與生產環境的氣候條件均對聚酯的生產成本有重大影響,使得當地并不適宜發展聚酯這樣的大型化纖工業。聚酯纖維生產過程中,側/環吹、上油等環節對環境溫度及濕度要求苛刻,環境改變容易使纖維產品應有的粘性、拉伸強度、韌性等指標出現問題,國內工廠車間內一般通過空調和蒸汽設備來調節車間內溫度濕度恒定。東南亞高溫高濕環境不利于化纖生產,工廠降溫除濕所需的能源消耗量可能是國內的數倍,使得東南亞總體能源成本不具優勢,因此不利于化纖產業向東南亞的轉移。
此外,化纖屬于連續生產,開停車不易且成本較高,全年除檢修時間外基本處于生產狀態。供電不穩定會對化纖工廠帶來巨大的損失。而下游紗線、成衣等生產時間相對分散,尤其以勞動密集型的成衣加工可以實現即開即停,一次電力中斷對紡織企業的影響較小。
因此,東南亞當前的供電、供水及氣候環境并不適宜化纖產業鏈向其轉移,只適宜部分低端的紡織、面料產業。
2.7東南亞及印度金融環境落后,企業融資環境不如中國
東南亞金融環境與中國存在非常大的差距,以越南為例,越南實行嚴格的外匯管制,越南盾不可自由兌換,因此不可與人民幣進行直接兌換。外資企業進入越南需要至少兩個外匯賬戶,分別對應不同的匯入匯出的職能:一個是只能在越南當地開設的FDI賬戶,另一個是結算賬戶。企業在匯入匯款時是沒有限制的,但是在匯出匯款或購匯時需要提供復雜的材料,且需要符合越南外匯的管制規定。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業的資金管理成本。
越南在近幾年GDP增長十分迅猛,2018年約為7%,投資也需要考慮可能存在過熱風險。根據河內市政府96/2014號決定以及胡志明市政府51/2014號決定的相關規定,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31日河內市和胡志明市市區土地根據區位不同銷售價格分別為320-4574和991-7265美元/平方米,增長了約1倍。據越南房地產網站公布,2017年5月,河內和胡志明市公寓房價格分別約為762-4260美元/平方米和852-7505美元/平方米。優質的房產已經和上海浦東房價趨于一致。近4年越南盾兌美元比價年均貶值1%左右,呈連續貶值趨勢,越南的匯率風險亦是企業需要考慮的因素。
印度考慮對總部位于其他地方的企業的加密收入征稅:金色財經報道,印度稅務機關已提議對所得稅申報表的申報進行新的修改,這可能會對持有虛擬數字資產 (VDA) 或加密貨幣的人產生重大影響,甚至可能對DAO(去中心化自治組織)的投資產生重大影響。
印度中央直接稅委員會 (CBDT) 提出了一項新的共同納稅申報表 (ITR),該申報表在很大程度上整合了現有的所得稅申報表,該提案還尋求有關居住在國外的印度人的信息,了解他們在印度可能擁有的任何商業聯系,以及該實體是否在印度擁有重要的經濟存在 (SEP),尤其是他們從中獲取收入的企業。
印度最高法院為加密貨幣企業提供咨詢的稅務顧問Rajat Mittal表示,這可能會對任何未在印度注冊但仍有印度交易員的加密貨幣交易所產生影響。(CoinDesk)[2022/11/3 12:12:03]
融資方面,外資企業與當地企業享有同等待遇,金融機構根據客戶的貸款需求和還款能力及自身的資金能力決定貸款額度。金融機構對于單一客戶的融資金額不得超過金融機構注冊資本金的15%,集團關聯企業不得超過金融機構注冊資本金的25%。在美元貸款方面,越南有嚴格限制,規定企業申請的美元貸款必須用于支付商品或勞務進口,且有能力用自有外匯收入支付還款。
印度政府放開了外匯管制,經常賬戶下的盧比可以自由兌換。非居民的資本賬戶也幾乎可以完全兌換盧比。但在實際操作中,政府對資本流動有很多具體的規定和限制,比如外國投資者在印度直接投資,需要在30天內向儲備銀行報告股份轉讓、匯款金額等信息。
就融資而言,印度法律不準許印度金融機構向外國公司進行盧比貸款。因此,外國公司必須在注冊地尋求金融援助。印度儲備銀行禁止此類貸款匯出印度境外。由于根據印度法律,由外國所有或控制的印度企業仍被視為“印度本土企業”。因此,所有外國公司的子公司、合資方或此類外國企業的被投資公司仍可以從印度金融機構獲得盧比貸款。但是貸款的用途需要通過印度金融機構的審批,其中印度法律不準許在收購印度本土企業股權時進行金融支持。因此,即便對印度本土企業來說,國內貸款幾乎都不是一個在投資和收購時進行融資的好的選擇。
對比化纖及紡織產業鏈上幾家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數據如圖表14所示。
可以看到,越靠近化纖產業鏈上游,公司的負債比重越高,因為對于石油化纖這樣的重資產行業,保持一定的負債率可使企業能夠有效地取得和支配更多的資金量,可用于改善技術工藝、擴大企業規模、增強企業的經濟實力和競爭能力等。而越接近紡織產業鏈下游及終端領域,公司的負債比重越低,對于紡織這樣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企業一般通過自有資金或利潤進行再生產或工藝改進。
公司在東南亞及印度融資受限,使得負債率高的化纖企業的融資困難,不利于企業的長期發展,亦不利于化纖產業鏈的轉移。而低端紡織業的負債率低,企業可保持少量的負債結構來維持工廠的持續生產,對其的影響不如化纖企業明顯。
2.8東南亞及印度宗教文化成分復雜,文化適應是對外來企業最大的挑戰
東南亞是世界上最復雜的地區之一,各國民俗習慣、宗教信仰相差巨大。緬甸、泰國、老撾和柬埔寨四個國家以佛教為主;馬來西亞、文萊和印度尼西亞主要信奉伊斯蘭教,印度尼西亞更是世界上擁有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菲律賓和東帝汶是信仰天主教的國家;而儒家文化則在越南和新加坡占主要地位;印度則以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為主要宗教,部分居民信仰基督教、錫克教、佛教和耆那教。
由于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差異,東南亞各國都擁有許多本國特色習俗。東南亞國家大部分有宗教信仰,而這些信仰存在的同時也生出許多不能觸碰的宗教禁忌。企業進入東南亞,需要學習當地的人文歷史,注意尊重當地的文化習俗和宗教禁忌。
東南亞各國人口眾多,民風淳樸,部分國家英語普及面廣,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但是受西方文化和民族傳統影響,民眾大多注重自身舒適度和幸福感,工作節奏較慢,且工作時間受到工會的嚴格保護。因此,對于崇尚加班的中國企業而言,接受東南亞的當地文化是一件具有挑戰性的事情。
此外,部分國家國民與華人的關系可能會影響企業的正常經營生產。雖然新上任的越南領導對中國有友好傾向,中越關系預計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相對穩定。但是也存在潛在風險,例如越南與中國在歷史文化交割、南海問題等地緣關系因素放大和扭曲宣傳,直接影響當地對中資企業在越南投資的情感,導致中國對越南投資誤解甚多。意識形態差異亦是中國企業在東南亞經營的一個不確定因素。
2.9東南亞及印度基建規模遠遠落后于中國,不利于發展大型化纖工業
在基礎設施上,以越南和印度作為分析。公路運輸為越南主要運輸方式,國道、省道和高速公路構成主要公路交通網。截至2017年底,上述三類已投入使用的公路總里程45817公里,其中,國道17300公里、省道27700公里、高速公路817公里。目前,在建和擬建的高速公路40多條線,全長6313公里。主要依靠國家財政投資、民間集資和國際組織和外國政府貸款。
越南國家鐵路網總長3160公里。隨著廉價航空和高速公路的快速發展,鐵路運輸業雖然正在改善售票服務、車站質量和服務風格,但運行時速不足90公里、設施設備老舊、費用競爭力不足的鐵路運輸正面臨激烈競爭。目前,越南鐵路客運量占全國旅客交通運輸量的比重不足1%,原因是鐵路基礎設施落后,與其他交通方式相比,旅客把乘坐火車作為最后的選擇。2017年,越南鐵路共運送旅客約945萬人次,同比減少3.5%。
在海洋運輸上,越南現有海港49個,其中一類港口17個,二類港口23個,三類港口9個。全國海港設計吞吐能力約4億噸/年,但是全國尚無國際中轉港,進出口貨物均需經新加坡、中國香港等地中轉。
印度全國公路里程數居世界前列。根據印度交通運輸部統計,印度公路總長約490萬公里,公路承運量占全國客運總量的85%和貨運總量的近60%。其中,國道和高速公路總長9萬公里;邦道總長15萬公里;其他道路和村道總長445萬公里。印度道路路況較差,道路運輸能力不足,國道中約75%的路段為單向2車道及以下。公路交通秩序混亂,運輸效率不高。在鐵路運輸上,印度鐵路在2017年總長6.6萬公里,居世界前列。全國約有8500個火車站,日均發車量達到21000次。在客運方面,鐵路仍是印度人民長途旅行的首選出行方式。2015年,印度每天有超過2300萬人次選擇鐵路出行,全年累計輸送旅客82.3億人次。在貨運方面,2015財年,印度鐵路貨運總量達到11億噸,主要運輸產品包括:礦石、鋼材、化肥、石化產品以及農產品。現階段,印度列車運行速度僅有130公里/小時,鐵路相對老化而落后,鐵道標志和車輛老舊,政府計劃以公私合營的方式對全國22個主要火車站進行現代化改造,將平均時速提升至160-200公里/小時,以減少主要車站間的通行時間,并計劃到2020年新增鐵路25000公里。
保險管理平臺Marble集成Gemini,提供積分兌換加密貨幣服務:7月8日消息,保險管理平臺Marble已經與Gemini集成,Marble會員現在可以通過Gemini賬戶將他們的Marble積分兌換成比特幣和以太坊。(The Paypers)[2022/7/8 2:00:49]
印度擁有7517公里海岸線,海運能力位居世界第16位,擁有12個主要港口和187個非主要港口,其中主要港口2015年最大吞吐量為8.7億噸。12個主要港口中的6個位于印度東海岸,分別是:加爾各答、帕拉迪普、維沙卡帕特南、恩諾兒、金奈以及杜蒂戈林;6個位于西海岸,分別是:根德拉、孟買、加瓦拉爾·尼赫魯港、莫爾穆加奧、新芒格洛爾港以及柯枝。這12個主要港口由印度政府直接管理。187個非主要港口中僅有三分之一處于運營狀態,且由各邦政府的海事董事會(Governments’MaritimeBoards)管理。
反觀我國在過去基礎設施建設上取得的成績,當前我國鐵路總里程13.1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二。世界第一的美國是15萬公里,但我國鐵路電氣化里程是美國的53倍,直接使得我國鐵路運營效率遠遠高于美國。我國高速鐵路總里程約3萬公里,占全球高速鐵路總量的2/3,鐵路建設水平遙遙領先。
中國公路總里程477.3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達到13.6萬公里,二者規模均為世界第一。
中國水路運輸條件和港口效率在全球范圍遙遙領先,這是東南亞國家基本無法實現趕超的。2018年全球吞吐量前10大港口,其中7個是中國港口。東南亞第二大港口是馬來西亞的巴生港,其吞吐量僅為排名第一的上海港的29.3%。化纖產業的原料采購與產品銷售基本是全球模式,甚至一些大型化纖企業不同工廠之間的產品運輸亦需要依托于公路、鐵路或船運。當前東南亞基礎建設條件有限,且由于政府的外債高筑,比如據越南財政部統計,2018年,國家預算收入和支出分別達到613.6億美元和710億美元,財政赤字為96.4億美元,財政赤字GDP占比為3.6%。越南公共債務GDP占比約為45.6%,人均公債達到1039.67美元,總體公債水平接近948.5億美元,對越南財政造成較大壓力。進一步導致其也沒有能力投資基礎建設,導致這類國家在當前乃至未來相當長時間內交通運力始終不及中國,無法完成大量產品的運輸,甚至一些化工生產過程中的危化品亦沒有運輸資質。因此對于當前東南亞的基建環境而言,低端紡織產業是可以在東南亞進行開拓的,因為紡織產業的原料、產品均為固體且無無害,且輔料用量較低,一般的陸運或船運即可滿足要求;但對于涉及到危化品、液體原料用量較多的化纖產業,其在東南亞的生產經營勢必會受到諸多限制,從而抬高企業的生產成本,這也是不利于化纖產業向東南亞轉移的。
2.10東南亞及印度紡織業上下游配套薄弱,對進出口資源依賴巨大
中國的產業鏈配套是中國遠遠領先于全球其他市場的又一優勢,尤其以寧波、蕭紹地區的化纖紡織產業鏈的一體化配套優勢最為明顯。
寧波港是中國第二大深水港,2018年港口年吞吐量7.76億噸。寧波港每年進口全球各地原油約4900萬噸,原油上岸后管輸至寧波鎮海煉化進行原油加工。鎮海煉化作為當前中國大陸最大的國營煉化一體化工廠,擁有2300萬噸原油煉化能力及52萬噸PX產能。寧波港進口的燃料油和石腦油進入寧波中金,PX年產能160萬噸。PX是PTA的主要原料,中國最大的PTA生產商逸盛石化在寧波逸盛工廠PTA產能約550萬噸。逸盛出產PTA及市場乙二醇產品運往蕭紹進行聚酯生產。蕭紹地區同樣是全國最大的編織及加彈市場之一,聚酯產品進行加工得到的面料、布料等產品,或是通過紹興輕紡城銷售至全國各大面料加工廠生產服裝、家紡等產品,或是再次通過寧波港出口至東南亞等紡織集群地。
可以看到在中國東部沿海一個直徑僅200公里的范圍內,實現了從原油到面料的全套產業鏈,最大程度地實現了產業增值。這樣產業鏈上下游一體化的生產經營模式,在全球范圍內都是獨一無二的。并且在這樣的背景下,蕭紹地區化纖產業已從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型,在完成了規模化和差異化的競爭后,實現了精細化的高質量發展,中國更加沒有將化纖產業鏈向東南亞轉移的必要性。
相比之下,東南亞產業鏈一體化配套十分薄弱,基本沒有上規模的大型化纖或紡織企業。以越南為例,越南規模較大的紡織企業代表為越南國家紡織品服裝集團,根據越通社報道的該公司2019年股東大會顯示,2018年營業額為48.658萬億越盾,稅前利潤約達1.532萬億越盾,而印度國家紡織公司2017財年營業額為222.853億印度盧比,稅前利潤為-2.79億印度盧比,與我國紡織龍頭企業的營收水平相差較大。越南和印度紡織業當前整體實力仍不強,產業鏈多環節缺失,面料技術落后是制約當地紡織服裝業發展的主要原因。前文已經提過,越南成衣生產消耗了國內絕大部分的面料產出,約27億平方米,另外還需依賴60.6億平方米的進口布料。因此越南本地紡織服裝企業主要還是以制造成衣為主。越南境內已有的面料制造、紡織紗線基本都需要以中國為代表的外商投資。
由此可知,東南亞和印度當地的紡織產業仍處于相對落后的水平,尚未突破紗線、面料的制造瓶頸,短期內更不可能實現化纖產品、化纖原料的規模化生產,其目前紡織產業的支柱仍為成衣加工這樣低端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國仍將是東南亞面料、化纖產品的最大進口來源。
2.11東南亞及印度制造與中國智能制造存在質的差距,未來中國化纖將更具競爭力
如前所述,中國化纖產業已走上新的臺階。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智能制造已成為中國化纖產業的新目標,各企業在數字化工廠、客戶價值挖掘、工業互聯網、重構商業模式、人工智能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智能制造是以制造環節的智能化為核心,以端到端數據流為基礎,以數字作為核心驅動力。數字化工廠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實現產品從設計、生產、物流和服務等各個環節的數據串連,加速決策,提高生產準確性,甚至可以對生產過程進行分析和優化處理,進而實現業務流程、工藝流程和資金流程的協同,以及生產資源在企業內部及企業之間的動態配置,對企業而言意義重大。客戶價值挖掘、工業互聯網、重構商業模式、人工智能等方面對化纖產業整體運作模式亦會產生顛覆的影響。
在產業鏈成熟的市場不斷增加研發、知識產權及服務、咨詢等方面的資金投入時,一些發展中經濟體的低技能勞動者可能面臨顛覆性沖擊,這既因為部分生產活動向低工資國家轉移,也因為自動化將替代某些類型的勞動。提高生產率和技能水平是發展中經濟體打造差異化優勢的關鍵元素。
歷史上,出口導向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一直都是中低收入國家趕超的唯一途徑。現在,隨著自動化技術逐漸侵蝕了低工資勞動力的規模優勢,這條路徑可能已經逐漸收窄。因此在紡織產業方才起步、產業模式仍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東南亞地區,10年內能夠承接中國化纖產業顯得不切實際,東南亞只可以中國化纖產業鏈的附屬成衣加工廠的身份存在。
2.12小結:東南亞及印度優勢趨弱,PTA/聚酯建設成本仍顯著高于中國
早期東南亞及印度由于成本優勢和政策引導,諸多中資企業進入區域內進行成衣加工與纖維面料生產,東南亞紡織業開始興起。但在近幾年投資需求帶動下,東南亞及印度地區的成本優勢已不如過去明顯。除人工、土地、能源成本方面的優勢已嚴重低于市場預期外,其他如金融環境、基礎建設、產業鏈配套、數字化轉型等多方面均與中國存在較大的差距。歸納總結如下:
政策引導:由于低端紡織加工業向東南亞及印度轉移符合國家發展戰略,區域內國家園區稅收政策相比國內確實有不小的優惠。
關稅協定:由于目前東南亞及印度紡織產業未形成規模,因此關稅方面具有優勢;但需要對比的是,中國在受到全球最多反傾銷調查的背景下,其化纖紡織產品依然具有全球競爭力。
產業現狀:東南亞與印度產業規模小且增長緩慢,中國產業規模巨大但依然具有很高的增長潛力。
原料成本:內外棉價差縮窄至1000元以內,東南亞和印度的紡織業原料成本優勢已基本消失;東南亞化纖產品基本依賴進口,化纖方面是中國更具原料成本優勢。
人工成本:東南亞及印度人工成本低廉但增長迅速,考慮工人工作時間、節假日、技能熟練度等因素后,該地區人工成本可能比國內更高。
土地成本:東南亞園區數量有限且增長不足,雖然當前土地成本低于國內,但近幾年已出現了成倍的增長。
能源成本:東南亞和印度的電價與水價整體比國內略顯優勢,但電力供應不穩定,其高溫高濕的環境亦不適于化纖產品的生產。
融資成本:東南亞級印度金融環境較差,貨幣流通性不高,信貸利率高于國內水平,不利于重資產行業的發展。
宗教文化:東南亞各國及印度宗教成分復雜,且存在諸多不可觸碰的宗教禁忌,對企業進入該地區帶來了不便;此外部分國家與中國存在誤解,不利于企業的正常生產。
基礎建設:中國基建水平全球領先,其規模是可以長期承擔5000萬噸乃至更多的化纖生產量的。
產業配套:中國的化纖產業鏈從原油到面料可以只在一個200公里的經濟圈內完成,這樣的產業集群既為其進一步擴大規模提供優勢,又為產業鏈的智能轉型提供可能。
智能制造:信息時代,中國的化纖產業在研發和服務端加大投入,未來將向著顛覆傳統的方向轉變,競爭力只增不減;而東南亞尚處在紡織產業鏈底端,沒有能力承接中國的化纖產業鏈,未來亦不會與中國市場形成競爭。
基于以上因素,在東南亞進行大規模化纖產業鏈發展的成本相對于中國并未有明顯優勢。這也與當前轉移至東南亞的僅為部分勞動密集型低端紡織業的現狀吻合。基于以上對比分析,可以認為中國化纖產業鏈具有長期不可替代性,向東南亞發生轉移的可能性較低。
3.中美貿易摩擦對化纖產業轉移的影響十分有限
2018年3月以來,中美貿易摩擦愈演愈烈,為全球宏觀經濟及各個行業發展帶來了較高的不確定性。針對化纖紡織產業鏈,雖然就當前美國已公布實施的2500億加稅清單而言,化纖紡織產業鏈受到的影響十分有限,但美國后續可能會實施的3250億加稅清單包含了幾乎所有中國出口到美國的紡織服裝產品,其規模之大引起了部分國內紡織下游市場的悲觀情緒,進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當前終端市場的需求熱情。我們擬從中美貿易摩擦對國內化纖產業鏈的影響以及東南亞出口的成衣加工原料來源兩方面論證,中美貿易摩擦主要是對市場情緒的影響,在實際貿易層面對國內化纖產業鏈的內需與外貿影響均較小,中國將長期處于全球“化纖-紡織”產業鏈的主導地位。
3.1貿易摩擦對中國服裝競爭力影響不大,服裝出口量處于正常波動范圍
雖然美國是中國服裝的最大出口國,但從比例來講,中國對美國服裝產品出口僅占中國服裝總出口量的17%,而美國從中國進口服裝產品卻占到美國服裝總進口量的51%,且短期內尚無任何國家能夠承接中國全部服裝訂單的轉移。按2017年出口美國服裝總額為387億美元,以25%的關稅計算,增加關稅或使美國消費者在紡織服裝日用消費品的年均支出增加96.75億美元,美國消費者對于這項支出增加的接受阻力或使3250億的加稅清單最終不會實施。同時,對于美國市場而言,由于中國化纖產業鏈高度發達,決定了其紡織服裝價格低廉,因此對于原有關稅不高的產品,即便加征25%關稅,中國產品在全球來看依舊具有價格優勢。
從2018年4月發生貿易摩擦至今,中國對美國服裝出口量基本處于過去10年的平均水平,未出現明顯的出口緊縮,服裝出口量處于正常波動范圍,表明從服裝貿易商的角度而言,貿易摩擦暫時對中國服裝競爭力影響不大。
3.2貿易摩擦影響紡織品貿易方式:深挖中國/越南/印度/美國紡織品進出口數據
我們認為由于全球服裝需求并不會因為中美貿易摩擦而憑空消失,貿易摩擦影響的是相關商品的貿易方式,比如通過第三國轉口方式規避關稅。我們發現中國對越南的有關紡織品出口同中美貿易形勢有明顯的聯系。
中美貿易沖突自2017年6月底開始:2017年7月開始,中國向越南紡織品出口金額飆升
中美貿易沖突最早起始于2017年6月底,由于美方對臺出售武器裝備及美國財政部對中國實體開展制裁行為,中美關系從積極基調轉為充滿“不確定性”。根據HS海關代碼,將第60章商品歸為半成品類商品,將第61章、第62章及63章合計為成品類商品,從中國出口越南半成品及成品商品金額來看,從2017年第三季度起,中國向越南出口紡織類成品及半成品商品金額開始突然飆升,2017年下半年中國對越南紡織類成品商品出口金額上升80.1%達到1954.4百萬美元,半成品商品中國至越南出口金額為1652.4百萬美元,同比增長約28.98%。2018年仍保持出口金額飆升的情況,2018年全年成品類商品出口額同比上升44.6%,達到了4359.3百萬美元,而半成品類出口額為3631百萬美元,同比上升18.41%。由于原材料及半成品類產品在2018年7月被列入征收關稅清單且被征收關稅至今,美方持續將“征收額外3250億美元中國商品懲罰性關稅”作為威脅,截止至2019年上半年,中國對越南半成品類出口額仍維持一定的上升趨勢,同比上升約2.5%,達到1864百萬美元。而成品類商品出口金額開始出現下降,2019年上半年中國對越南成品出口額下跌至1277.63百萬美元,同比下降26.17%,中國廠商存在將半成品出口至越南加工至成品再出口至美國的可能性。
2017年至2019年一季度美國從越南進口成品類及半成品商品金額呈逐步上升趨勢,2017年及2018年美國從越南進口成品及半成品金額分別達到了11623百萬美元及12366百萬美元,同比上升了7.3%及6.4%。2019年上半年美國從越南進口紡織類成品及半成品金額同比上升約10.89%,達到約6400.67百萬美元。其中主要出口商品成品類商品美國從越南進口金額在2017年至2018年有較高的增長,分別增加787.9和742.3百萬美元,截止至2019年上半年美國從越南進口成品及半成品商品總額同比2017年上升約1371.6百萬美元,由于中國向越南出口額及越南向美國出口同期均有較明顯的增長,在中美貿易沖突背景下,中國廠商可能將大量紡織品類及服裝類商品通過越南進行轉口。
印度上調紡織品關稅:中國通過印度轉口可能性較低,出口金額逐漸下降
印度為保護本土紡織產業,在2017年低決定上調涉及海關稅號50至63章的紡織品服裝進口關稅,在現行10%—15%的基礎上,將進口稅率上調至20%—25%,此前稅率高于25%的紡織服裝產品則維持不變,2018年7月,印度政府上調了若干紡織品和服裝的基本關稅,包括纖維、地毯、針織品、針織品、某些特制紡織纖維和織物。關稅上調幅度為20%,該項措施從2018年7月16日開始生效。在高額的進口關稅的情況下,中國出口印度紡織品金額增速驟降,2017年中國出口印度紡織類半成品同比增長10.69%達到572.82百萬美元,但2018年及2019年上半年,同比分別增長1.25%和減少7.27%,出口額達到580百萬美元及274百萬美元,向印度出口半成品金額從高增速轉為低增速甚至負增長,這一現象也表現在中國向印度出口紡織類成品金額變化上,2017年紡織類成品商品中國出口印度金額同比減少2.74%,出口額達到1266百萬美元,2018年至2019年上半年分別同比增長1.3%和減少3.73%,達到1282.61百萬美元和500.9百萬美元,2019年上半年中國出口印度紡織品金額呈下降趨勢。
已經進入關稅實質影響名單的品種的出口越南金額持續上升,并不隨中美貿易沖突大環境變化而改變
美國在2018年7月公布額外征收10%關稅2000億美元商品清單,其中主要涉及大量紡織類原材料及半成品,并沒有涉及到成衣和紡織類成品關稅增加。由于美國在所有紡織類商品進口中,成品商品占比最大,根據2018年美國全年紡織類商品進口統計來看,成品商品比重達到86%,僅有24%為紡織類原材料及半成品。雖然美國將紡織類原材料及半成品列入征收額外關稅清單中,但由于沒有涉及紡織類成品,對中國紡織類商品出口實際影響相對較小。
中國廠商可能通過東南亞進行轉口來規避美國懲罰性關稅。從具體涉及商品來看,中國廠商持續增加第60類針織物及鉤編織物商品出口越南金額,自2018年8月美國正式對“2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征收關稅”開始,2018年9月至2019年上半年,中國對越南該類商品出口額依舊保持之前的持續顯著上升狀態。
根據美國對越南紡織品進口統計,2018年至2019年1季度美國從越南進口針織物及鉤編織物金額有了較大的增長,2018年相比2017年上升約28%,達到3.85百萬美元。2019年上半年度美國從越南進口第60章商品達到3.94百萬美元,同比2018年上半年上升104%,金額雖然不大,但是幅度巨大。由于越南持續增加從中國進口第60章商品金額,而越南在出口美國第60章商品金額也有顯著的上升趨勢,因此,我們認為:對于不能直接對美出口的紡織類商品,中國廠商可能會選擇通過東南亞進行轉口,然后再出口至美國以避免懲罰性關稅。
于此同時,美國從越南進口第60章針織物及鉤編織物商品金額較低,自2013年至2019年上半年出口額最高點僅為450萬美元左右,僅占中國向越南出口該類商品金額的千分之一,這主要由于第60章針織物及鉤編織物大部分商品為半成品織物,而在美國進口的紡織商品中,成品商品占比最大。2017年至2019年上半年,美國從越南進口第61章針織或鉤編的服裝及衣著附件金額有較明顯的提升,2017年至2018年,越南出口美國第61章商品金額達到了6758.5百萬美元和7149.2百萬美元,分別同比上升8.4%和5.78%。2019年第上半年,越南出口美國該類商品金額同比上升9.13%,達到3536百萬美元。第61章商品為第60章商品下游產品,由于美國從越南進口進口第60類商品總量較小,第61類商品金額增長較快,而中國出口越南第60章商品金額同比2016年增長600百萬美元,存在中國廠商出口半成品至越南進行加工后再出口至美國的可能性。截止至2019年上半年,中美貿易磨擦依然比較激烈,美方長期將“對價值325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征收懲罰性關稅“作為威脅,該3250億美元中國商品清單將涉及絕大多數成衣及紡織成品。因此,我們必須要指出的是:由于中美貿易關系的不確定風險,中國廠商為規避未來可能存在的懲罰性關稅,存在向越南出口的紡織類原材料及半成品在越南進一步加工成最后成衣出口至美國的可能性。
印度出口美國紡織品成品金額上升,但潛在影響較小
據美國商務部統計,2018年至2019年上半年印度向美國出口紡織品金額呈上升趨勢。印度出口美國半成品金額維持較快的增速,2017年美國從印度進口60.5百萬美元的紡織類半成品商品,同比2016年上升53.5%,在2018年年中美國將中國紡織品列入關稅清單后,印度出口美國紡織類半成品金額增速無明顯增加,2018年及2019年上半年分別達到76.11百萬美元和51.16百萬美元,同比分別增加了25.83%和20.88%,較2017年增速下降較快。但印度出口紡織類成品商品至美國的金額在2019年上半年有明顯增加。2018年美國從印度進口成品商品金額為6380百萬美元,同比增加2.99%,略低于2017年增速3.23%,2019年上半年印度出口紡織類成品金額達到3512.22百萬美元,同比2018年上半年增加6.79%,增速略高于2017及2018年同比增速。
但自美國2019年3月提出將印度剔除最惠國待遇后,印度對28種美國商品征收報復性關稅,美印貿易實際也處于相對緊張的狀態,如美印貿易沖突進一步加重,美國存在對印度紡織品征收額外關稅的可能性。此外,印度2018年化纖產量僅約為中國的十分之一,約為546.7萬噸,而中國化纖產量為5196.4萬噸,短期內印度難以迅速增加化纖產能,如果印度試圖迅速擴大對美出口紡織品金額,擠壓中國紡織品市場,將不可避免增加紡織類原材料進口,中國化纖產業鏈作為全球化纖中心,實際影響較小。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印度對紡織品進行關稅保護的情況下,中國對美不能直接出口的紡織品可能通過出口東南亞進行轉口。對于東南亞國家而言,轉口訂單的增多會使當地紡織工業快速發展,但由于其原料將長期向中國進行采購,因此我們認為中美貿易摩擦對中國化纖產業鏈的實際影響十分有限,更多的是對情緒與市場預期的影響,也包括對需求節奏以及部分需求主體產生影響。
登陸未來智庫獲取本報告及更多卓越報告。
Tags:PTAGDP人工智能PTA價格PTA幣GDP幣GDP價格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學人工智能后悔死了人工智能考研考哪些科目
昨日的主流幣市場,我采取了觀望策略,任何一個主流幣種都沒有涉足進去做空或者做多,雖然昨日發文是看空所有主流幣種的,實際上所有主流幣種也是也是和趨勢分析一致——都跌了.
1900/1/1 0:00:002019年12月07日區值升幅榜--日報,區塊鏈價值評分榜 第一名:KC/,KC 1KC6分+評分4.16% 區值總排名:第196名 第二名:GAS/燃料幣.
1900/1/1 0:00:00來源:金融界網站 北京時間5日消息,一項對于2017年比特幣繁榮的研究發現,當時比特幣的價格飆升幾乎全部是“某個大玩家”操縱的結果,盡管該研究未能挖出操縱者的具體身份.
1900/1/1 0:00:00我有一個朋友剛拿到駕照沒多久,靠著自己辛苦上班三年攢起的3萬元加上父母贊助的25萬終于買到了自己人生第一輛汽車.
1900/1/1 0:00:00免責聲明:本文旨在傳遞更多市場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火星財經官方立場.
1900/1/1 0:00:00據統計,本月全球投融資筆數,國內外共計完成13筆,國內占2筆、國外占11筆;全球總融資額超40.8億人民幣,國內共計8740萬人民幣、國外累計5.6億美元.
1900/1/1 0:00:00